聚焦兩會中的“科學儀器聲音”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是正在熱烈舉行的兩會中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也是中國未來發展引領性的風向標。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界兩會代表也為正在蓬勃發展的科學儀器行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其中以科學儀器的自主研制及相關人才培養兩種聲音為主。本文匯總了截止發稿時的部分科學儀器相關提案:
政協委員潘建偉:呼吁國家高度重視對高端國產化儀器材料設備自主研發的政策引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在今年的兩會上,帶來了關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提案,呼吁國家高度重視對高端國產化儀器材料設備自主研發的政策引導。
他表示,要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必要的前提條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強?!昂芏喔叨瞬牧虾涂茖W儀器都是可以買的,但是當我們進入到國際激烈競爭的時候,高端的儀器設備材料就不容易進口了,如果不能實現器件設備的自主研制,我們很難完成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強?!迸私▊ブ赋?。
他希望通過國家政策的進一步引導,能夠鼓勵支持國有企業實現高端設備、器件和材料的研制。
潘建偉表示,他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涉及戰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前沿布局方面,需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提供好的政策和制度建設。
“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要有基礎創新體系能力的建設,如果沒有完備的創新體系能力建設,不利于創新和人才培養?!迸私▊フf到。
政協委員施衛東: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提出了關于著力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的提案:
當前,江蘇乃至全國各地科研設施與儀器規模持續增長,覆蓋領域不斷拓展,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綜合效益日益顯現。但是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制度不健全,開放共享意識、認知程度薄弱,管理體制機制不明確,開放共享信息化平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建議加強制度保障,形成正確導向;加強共享宣傳,樹立共享共識;明確管理體制機制,落實管理責任;搭建信息平臺,提供技術支撐,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開放共享、價值共創和利益共有,促進社會資源高效配置。
人大代表陳柏蓉:加強高端精密檢測儀器國產研發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一級品酒師、舍得酒業酒體中心酒體設計員陳柏蓉稱,如今高端精密檢測儀器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產品的檢測、前沿技術科研、國防軍工、生命醫學、環境保護等眾多領域。但在高端精密儀器與裝備所涉及的多個核心關鍵技術中,我國與國外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在她看來,過于依賴進口精密儀器,是全國眾多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痛點。她建議,進一步加大國產精密儀器的研發力度,讓老百姓、讓企業對國產品牌更有信心。與此同時,她希望,企業在創新方面發揮主體責任,把更多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發展。
在正在進行的兩會中,陳柏蓉提出了《加強高端精密檢測儀器國產研發,助力科技創新的建議》。
作為一名經常與白酒高端精密檢測儀器為伴的酒體設計員,陳柏蓉深切體會到高端精密檢測儀器對嚴格把控酒體品質和風味的重要作用。為適應國家科技與經濟發展需求,需重點提升精密儀器與裝備關鍵基礎技術的自主化水平和創新能力。陳柏蓉在提案中建議:
第一:有序加強基礎性科技投入,合理利用新型舉國體制,依據研發難易程度有序投入;
第二:切實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深化人才激勵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第三: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研發合力,廣泛挖掘和利用各地區、各部門的自身基礎與優勢,有機協調與集成,高效推進高端精密檢測儀器與裝備研發。
人大代表王軍:加快提升儀器儀表行業產業基礎能力
王軍現任沈陽儀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熱能公司焊工,他常年扎根生產一線,憑借精湛的焊接技術,確保焊縫的高低差縮減到0.5毫米以內,得到行業相關專家一致認可。
他表示,遼沈地區是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立足制造業相對集中的基礎與特點,建議加快提升儀器儀表行業產業基礎能力,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軍技民用”,實現深度軍民融合發展。
據王軍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淀,儀器儀表行業整體科研能力和裝備條件明顯改善。但是產業基礎保障能力薄弱成為重要瓶頸,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元件相關產業發展水平不高。
全國人大代表王軍建議,要加快提升儀器儀表行業產業基礎能力,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以工業傳感器為例,核心元件國產化嚴重缺失,呈現空“芯”化狀態。王軍表示,提升儀器儀表產業基礎能力,將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確保產業鏈安全可控,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為此,王軍建議要統籌安排,大力支持國家級平臺建設,加強共性、基礎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培育可貫通產品設計、工藝制造、封裝和測試產業鏈條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為實現持續的技術創新開辟新的途徑。
同時,要繼續加強對儀器儀表行業的政策和項目資金扶持,并加大對“軍技民用”成果轉化的政策支持力度。
人大代表林鴻:加強碳排放測量技術研發,促進高端儀器儀表自主研發和技術革新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計量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林鴻認為,在“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準確的碳排放計量是指導減排任務分解、考核績效評定、碳市場定價的基礎,要加強精準碳測量在“雙碳”工作中的基礎作用,助力經濟社會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林鴻建議,要加強國家級計量科研機構在碳測量方面的帶頭作用,通過碳數據核驗工作,全面提升我國碳數據質量。加強碳排放測量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將已經領先的科研成果落地轉化,以此為抓手促進國家高端儀器儀表自主研發和技術革新,長遠獲得完整的產業鏈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對碳市場中電力等行業碳排放量核算采用煙道直接測量,以此既實現碳數據準確、可溯源、不易竄改,達到“報告的一噸即為排放的一噸”,又實現碳排放的實時報告,解決現有核算方法“一年一算”的滯后現狀。利用先進碳測量技術核驗我國重點區域碳排放量,做到摸清底數、精準管控,實現碳數據國際互認。
林鴻表示,下一步,鄭州計量先進技術研究院將以碳監測示范工程為抓手,深化碳測量技術的研究,同時以碳試點城市為抓手,以高端光學傳感器、差分吸收激光雷達系統、高溫高壓等極端條件下材料物性測量儀器等為核心裝備在鄭州高新區形成產業園并實現國產化,以高附加值精密儀器儀表帶動建立完整產業鏈,結合“一帶一路”實現最大利益化,為國家高端儀器儀表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
人大代表胡成中:加大力度支持精密制造國產替代
長期深耕于制造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大力度支持精密制造產業國產替代的建議》的提案。
在提案中,胡成中呼吁引導國家及民間資本積極流入以高端機床為代表的高端基礎制造業,使資本惠及相關產業各個階段的民營企業;加強針對性財稅激勵,鼓勵精密制造產業相關高端研發投入及高端人才的招聘、留用;在相關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中植入“鏈式支持”的理念,全面兼顧上游核心零部件及系統、中游高端機床、下游精密制造全產業鏈條在國產替代、自主可控發展方向上的聯動。
此外,在此前進行的各省兩會中也有很多關于科學儀器的提案:
安徽省民革代表夏豪杰:大力發展高端儀器儀表產業,加快打造制造強省
安徽省政協民革界委員、民革合肥工業大學總支主委夏豪杰代表民革安徽省委會作題為《大力發展高端儀器儀表產業,加快打造制造強省》的大會口頭發言。
民革安徽省委會認為,儀器儀表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水平和高端制造能力的重要標志。當前,安徽省儀器儀表產業發展迅速,以合肥為中心的光電傳感器及儀器產業、以天長為中心的過程控制儀表產業都具備一定規模。在高端儀器儀表細分領域,安徽具有一定優勢,如量子精密儀器、電子順磁共振譜儀、無液氦變溫系統實現國內首臺商用,高端工業相機、超導質子治療系統核心部件實現國產替代。
但民革安徽省委會了解到,安徽省高端儀器儀表產業發展也還存在兩個方面突出問題。與先發地區相比,在產業體系、龍頭企業等方面差距顯著。以合肥為例,2021年,規上儀器儀表企業、營收額分別僅為杭州的23.1%、13.7%,且全省重點方向缺乏統籌,難以支撐儀器儀表產業高質量發展。高端儀器儀表開發仍處于跟蹤國外先進產品狀態,技術積累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行業整體創新能力不足,自主開發的高端儀器實用性較差,關鍵部件大都依賴進口,產品附加值不高。
為此,民革安徽省委會建議:
突出重點,建設特色高端儀器儀表產業聚集區。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與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圍繞機器視覺檢測儀器、分析儀器、環境監測儀器、醫療儀器等高端儀器,發揮科技型龍頭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推行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長制度。補齊補全優質上下游產業,打造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成體系發展儀器儀表產業相關的材料、元器件、設備等,構建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產業結構。瞄準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在蚌埠建設儀器儀表材料產業聚集區,在合肥建設高端儀器產業聚集區。
引育并舉,打造高端儀器儀表創新創業人才聚集高地。設立專項支持政策,推動品牌儀器儀表重點學科建設,健全完善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儀器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機制。目前,安徽省高校開設儀器類本科專業的有11所,其中3所高校儀器類本科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應重點支持。為適應儀器儀表產業智能化發展方向,合肥工業大學新開設智能感知工程專業,可支持省內有條件院校開設該專業。結合安徽省產業基礎,面向國內外,引進優秀科學家、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與團隊,以及世界優秀企業核心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在駐皖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中選育培養本土化人才。
自主創新,建立高端儀器儀表政校企合作研發體系。完善政、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常態化開展“雙需”對接活動,強化目標導向的科技評價改革,多元化科技投入,助力企業發揮產品創新主體作用。支持依托鏈長企業,聯合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物質研究院等,成立聯合創新中心或安徽省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加大部省聯動、基金委區域聯合基金、安徽省重大科技攻關等專項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并與企業自籌相結合,擴大專項資金規模,開展高端儀器共性基礎研究,突破重點高端儀器關鍵技術。采取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方式,攻關典型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產品。
政策引導,推動高端儀器儀表產業良性發展。編制進口替代清單,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引導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先采購安徽省“三新”“三首”儀器產品。設立多元化投入專項資金,鼓勵企業示范應用安徽省“三新”“三首”儀器產品,推動高端儀器儀表本土化應用。通過應用反饋,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改進高端儀器儀表類揭榜掛帥項目經費資助項目辦法,由政府、研發企業、應用企業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廣東省人大代表戈燕紅:支持推動科學分析儀器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人大代表、盈峰環境科學儀器產品公司總經理戈燕紅在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中與在場代表展開深入交流。
“我們不能在關鍵技術領域被國外長期‘卡脖子’,建設科技創新強省,需要各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通力合作?!备暄嗉t說,以她涉足的科學分析儀器行業為例,其應用領域涵蓋了食品、藥品、環境、材料、生命科學等各大板塊,戰略意義重大,市場規模更是超過600億美元,“但現在我國高端科學分析儀器設備主要依賴進口,關鍵技術幾乎全被國外壟斷?!?
針對上述瓶頸,戈燕紅建議,廣東省要率先培養一批研發實力強的科學分析儀器研發企業、科研機構,并將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持續支持,鼓勵專家學者作為企業科技攻關學術帶頭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轉化。建立健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機制,鼓勵高端人才加入企業,為產品研發持續注入新鮮血液。上述建議得到與會代表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和支持。
安徽省政協委員張天舒:研發先進科學儀器解決“卡脖子”問題
安徽省政協委員、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天舒介紹,合肥中科環光作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成果轉化平臺,依托多年積累的先進激光和光譜技術成果,立足環境氣象探測、工業過程控制等領域,持續在高端儀器研發和制造方面發力。目前企業承擔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省重大專項等科研任務,也一直在為多個重要行業和企業提供科學儀器。
“作為省政協委員,我將發揮自身專業能力,為合肥建設和安徽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睆執焓姹硎?,期待通過持續的技術突破,掌握先進激光光源和光譜質譜儀器的核心技術,解決相關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助推合肥市創新高地建設。
同時,各地代表在兩會中對環境、半導體、材料科學、干細胞等領域的提案也在同時推薦著科學儀器行業的發展。